电池的稳定性是指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涉及电量、电压、温度、寿命等方面。评估电池稳定性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 循环寿命:指电池多次充放电后保持正常工作的次数。测试方法是在实验室进行充放电测试,记录电池容量衰减情况。
2. 容量保持率: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容量占初始容量的比例。测试方法也是实验室充放电测试。
3. 内阻:电池内部的电阻,影响其放电能力和稳定性。测试使用微小电流进行测试并计算内阻值。
4. 温度特性: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表现。测试方法是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充放电测试。
5. 安全性:电池使用中的安全性能,包括不会泄漏、爆炸、燃烧等。测试方法是在实验室进行极端条件下的测试。
关于中兴W615 V3的稳定性,在室内环境下使用普通天线,信号覆盖良好,测速快,但存在延迟大、手机或电脑打开网页响应慢的问题。这可能是设置问题,建议检查并调整天线模式,如使用 1x1、 1x2、 2x1或 2x2模式等。中兴W615 V3带机量大且稳定,但延迟问题可能与具体使用环境和配置有关。
表9-1展示了二郎山隧道主洞主要围岩坍塌段特征。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①至⑤组裂隙的产状。特别地,②组结构面呈现出张扭性的特征,其产状为N40°至60°W/NE∠60°至85°,多以裂密带(断裂)构造形式出现。张开度达到0至2毫米,成为最主要的出水断裂结构面。这种结构面普遍存在的线状或股状地下水对围岩产生了长期的浸泡、软化和冲刷作用。隧道的开挖进一步促进了地下水的活动,增加了围岩(特别是顶拱附近围岩)的自重荷载,降低了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面的强度,从而容易引发坍塌。及时采取以喷锚为主的初期支护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岩体的应力状态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二郎山的②组NW向陡倾张扭性出水裂密带(断裂)构造部位,由于张扭性活动导致岩体松弛。氡气测试也显示该部位的氡气值高于西侧岩体。硐壁二次应力场测试资料表明,张扭性裂密带(断裂)构造造成了局部应力降低带,应力向两侧围岩转移(如图9-1所示)。②组结构面的发育部位容易发生坍方与其围岩应力状态的调整降低有很大关系。
对于施工方法的影响,如果方法正确并且处理措施得当,即使是质量较差的围岩也可以避免或减少坍方,或者防止小坍方发展成大规模坍方。表9-1中两个规模较大的坍方段与没有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围岩支护加固措施密切相关。
为了对围岩块体稳定性进行分析,我们采用了基于石根华块体理论的Unwedge软件。尽管该软件存在一些假设和局限性,但它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并能直观地显示块体的形状。我们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使用Unwedge软件对隧道关键地段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实现定性分析与量化评价的相结合。
图9-1展示了主洞K260+065附近②组NW向出水陡倾张扭性裂密带(断裂)构造两侧硐壁二次应力测试曲线。Unwedge程序的基本原理是由加拿大Toronto大学的E.Hoek等依据石根华块体理论开发研制的。该程序可以分析在坚硬岩体中开挖所形成的块体稳定性,具有友好的界面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它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结构面相切形成的块体为四边形,仅考虑块体的重力及结构面的力学性质等。程序可以自动生成最大可能的楔形块体并计算其安全系数,用户可以根据结构面的实际出露情况对块体进行筛选和进一步分析。块体可能发生的破坏方式包括直接垮落、沿单面滑动及沿双面滑动。在评估块体的稳定性时,通常使用安全系数作为指标。在不考虑地震和地下水作用的情况下,滑动力即为块体的重力。
图9-2描绘了拱形巷道周围三组结构面的组合形式。数字代表不同的结构面。在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围岩稳定问题中,块体可能沿单一滑面或双滑面滑动,也可能直接垮落。块体的安全系数由一系列公式计算得出,其中涉及重力、锚杆数、不同方向的抗滑力等参数。建议的安全系数应大于1.5~2,对于临时性巷道应大于1.5,永久性巷道则大于2。不满足要求的块体需要进行支护加固。
针对两个典型坍方段(6和8)的计算结果,图9-3和图9-4分别展示了这两个区段的块体稳定性情况。分析表明,隧道拱肩是最主要的加固对象,特别是南侧拱肩和北侧拱腰部位。这些部位的块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需要及时采取支护加固措施。
还对块体稳定性安全系数与结构面内摩擦角φ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由于结构面的内聚力通常很小,因此重点分析了不同部位块体的安全系数与内摩擦角φ的关系。分析结果如图9-5和图9-6所示。
图9-4展示了8坍方段块体的稳定性计算结果。
Fig.9-4 presents the stability calculation results of blocks in the 8 cave-in section.
图9-5探讨了6坍方段中2和6块体的安全系数与结构面内摩擦角φ的敏感性。
Fig.9-5 exa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safety factor to φ in blocks 2 and 6 of the 6 cave-in section.
图9-6则分析了8坍方段中1和5块体的安全系数与结构面内摩擦角φ的敏感性。
Fig.9-6 analyzes the sensitivity of safety factor to φ in blocks 1 and 5 of the 8 cave-in section.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两个坍方段的几何可动块体的安全系数与结构面内摩擦角φ之间呈现出近似直线的关系。
2. 在6坍方段中,块体的稳定性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其中右拱肩可动块体的安全系数与内摩擦角的敏感性比左拱肩的可动块体更为显著。左拱肩(2)和右拱肩(6)可动几何块体的安全系数与结构面内摩擦角的关系方程已给出。
3. 相比之下,8坍方段的块体稳定性安全系数较小。左拱肩和右腰肩的可动块体的安全系数与内摩擦角的敏感性较为一致。左拱肩(1)和右腰肩(5)可动几何块体的安全系数与结构面内摩擦角的关系方程也已给出。
显然,结构面内摩擦角是影响块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